河南省發改委公布十個“改革典型案例” 啟迪安陽“雙中心” 入選打印
發布時間:2025-08-28來源:河南省發改委微信公眾號
近日,河南省發改委發布: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決策部署,總結推廣各地各部門創新實踐和典型經驗,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第二批改革典型案例申報評選工作,確定了10個河南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第二批改革典型案例。
其中,《安陽市打造對接京津冀“橋頭堡”構建“研發在京津、智造在安陽”創新生態》榜上有名。2022年,安陽攜手啟迪打造“雙中心”模式,積極對接在安企業、高校的創新需求和在京創新成果,深化技術交易、人才引進、成果轉移轉化和項目孵化落地,推動安陽市與京津冀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實現“研發在京津,智造在安陽”,為安陽加快強市建設注入新動能。
安陽市打造對接京津冀“橋頭堡”
構建“研發在京津、智造在安陽”創新生態
推薦詞:安陽市立足豫北門戶區位,搶抓國家戰略機遇,聚焦科技、人才等市場要素資源跨區域高效流通,以打造對接京津冀“橋頭堡”為目標,創新構建“離岸創新中心+本地科創中心”雙核驅動模式,實施“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計劃,精準對接京津冀地區科技、人才資源,通過共建高能級平臺、強化靶向引才、深化產學研融合,有效破解區域創新資源匱乏困境,加速形成“研發在京津、智造在安陽”的協同發展格局,有效提升城市創新能級和產業競爭力,助力打造跨區域協同發展引領區,加快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
一、實施背景
安陽市作為傳統工業城市,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緊迫任務。雖毗鄰京津冀創新高地,但受限于自身科教資源薄弱、高端人才稀缺、創新平臺不足等短板,本地企業普遍存在技術獲取難、創新成本高、高端人才引進難等問題,制約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同時,京津冀地區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創新企業云集,科技成果豐碩,但存在成果轉化落地空間受限、成本較高等痛點,亟需廣闊腹地承載。安陽市把握機遇,深度對接京津冀,著力破除創新和人才要素流通障礙,搭建高水平創新平臺,構建“研發在京津,智造在安陽”創新生態,破解區域創新資源匱乏困境,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賦能產業升級。
二、主要做法
(一)構建“雙中心”平臺體系,暢通創新要素流通渠道。在全省首創設立安陽(北京)離岸創新中心和啟迪(安陽)科創中心,形成一體運行、相互連通的“雙中心”協同模式。安陽(北京)離岸創新中心扎根北京,扮演“科技前哨站”和“人才聯絡站”,深度對接高校院所、央企京企等優質創新資源并及時推送創新成果;啟迪(安陽)科創中心落地安陽,常態化收集本地創新需求,承接離岸中心導入資源并提供本地化服務支撐,推動技術供需匹配和項目落地轉化。“雙中心”信息共享、緊密聯動,形成“北京研發—安陽轉化”的閉環鏈條,有效解決了本地企業“找技術難”和科研機構“轉化落地難”的雙向痛點。
(二)共建高能級研發平臺,提升創新策源與承載能力。聯合京津冀頂尖科研力量,瞄準重點產業方向,共建重大引領性創新平臺,打造區域創新高地。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共建安陽創新基地,開展農業全鏈條科技創新,3個團隊37名專家人才已完成先期入駐,達成成果轉化意向9家、簽署協議5家,創新基地建成后將融入“中原農谷”大局,加速農業科技成果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中規模化應用。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團隊整合中國聯通研究院、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等優勢資源共建藍天實驗室,聚焦低空經濟(無人機)領域,圍繞警用反恐、空中交通管理等應用需求,串聯20余家單位開展“定制化”研究,已確立7個研發專項;組織企業參與國家行業標準制定,推動形成“安陽藍天”標準范式,已起草7項行業團體標準,輸出14項全國規范性可執行標準。
(三)深化“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計劃,助力人才城市“雙向奔赴”。暢通人才雙向流動渠道,在京津冀設立招才引智工作站,常態化開展“洹泉涌流·招才引智萬里行”活動,組織對接“融入京津冀 共創新未來”招商引智專場推介會,搭建溝通交流平臺,集中發布500余家用人單位近14000個崗位的招聘計劃,其中包括231名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需求。升級迭代人才政策,加快構建全周期人才服務體系,在全省率先推出“一崗一房”引才舉措,為新引進人才提供3年免費入住周轉房;實施“政企雙聘、政聘企用”新模式,突破地域限制和體制機制壁壘,通過項目制、雙聘制、技術轉讓、投資等多種靈活方式,柔性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和頂尖專家學者團隊,實現跨區域人才資源共享共用。
三、取得成效
通過搭建高端科技要素對接平臺并持續實施“洹泉涌流”計劃,科技與人力資源要素實現跨區域順暢流動,“研發在京津、智造在安陽”的格局初步形成并展現出強大生命力。2023年以來,從京津冀地區高校引入人才3500余人,藍天實驗室、中國農科院安陽創新基地等高能級平臺成為匯聚創新資源的“強磁場”和驅動產業升級的“新引擎”。科創“雙中心”已成功對接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20余家高校院所成果轉化中心,累計征集企業技術需求600余項,組織技術需求對接活動300余場次,納入適配安陽產業發展科技成果3000余項,全市省級以上研發平臺數量達到262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400家,2024年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速位居全省第一。